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十章 外贸形式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为了形成乃至最后达成李唐王朝能拥有绝对的货币霸权,朝廷制定了这些相应的政策。

    其中最重要的应该是金本位的纸质货币的应用,只是这方面李唐王朝还没有准备好,这个政策现在还处在绝对的保密期之中,整个李唐王朝知道这个政策的人,也屈指可数。

    这个政策一旦泄露出去,李唐王朝有目的的大规模收集黄金的计划,就会很难实施下去。

    所以现在李唐王朝在这方面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对外贸易上。细化对外贸易的细节,才能使得外贸形式朝着李唐王朝希望的方向发展。

    之所以要细化对外贸易,因为李唐王朝周边的国家和部落,每个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李唐王朝之间的贸易,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势方面。

    所以不能指望一套政策就能通吃周边的所有国家和部落,大方向上可以,具体方面还是越注重细节,李唐王朝的收益就会越大。

    高句丽方向,李唐王朝针对他们的优势就是各种工业产品。开始实行工业化的李唐王朝,对高句丽还是以手工业为主的工业,形成了绝对的优势。

    粮食方面反而没有草原方向那么重要,而且一旦碰到他们丰收的年头,李唐王朝还要从高句丽进口粮食。虽然这样做,李唐王朝总体上是有些损失的,但是为了不使高句丽用粮食和草原国家和部落联合起来,这些损失都是值得的。

    对于草原国家和部落来说,都是需要粮食,李唐王朝给的价格低,并且数量足,怎么选择对他们有利,他们就会做出正确的决定。如果高句丽铁了心的想和李唐王朝在这方面竞争,那么他们就只能以很低的价格,或者白送,才能得到草原国家和部落的积极回馈。

    不管哪种情况,只要高句丽想要用粮食和草原上的国家和部落联合起来针对李唐王朝,都要付出得不偿失的巨大代价。多进行几次这样的选择,高句丽的国力,自然就会下降。

    而且高句丽没有把粮食高价卖给李唐王朝,失去高额收益的大地主们,又有多少心里能没有怨气呢。这些怨气只要遇到合适的时机和合适的事件,再经过适当的挑拨,就能成为高句丽内部不和的导火索。

    这就是李唐王朝主动出击,用高价来收购高句丽产的粮食的主要目的。但是粮食收购也要看年景的,只有高句丽粮食丰收的时候,才能进行。

    其他时间,李唐王朝主要从高句丽王国收购的还是药材和矿产等原材料。

    这里有一个高句丽高产也是特产的商品,是李唐王朝今后坚决不收的。不管商人愿意付出多少的税,都是绝不允许进入李唐王朝市场的。这就是一切的海产品,不管是鱼货还是海里的珍宝,都绝不允许在李唐王朝出现和销售。

    李唐王朝这个政策的制定,是李承乾强烈建议的,原因就是为了打击高句丽王国海捕业的发展。海洋渔业的发展,必然带来海军的发展,只要有熟悉海洋的大量人员,发展海军就有了基本的保障。

    而李唐王朝发展海军的消息,不能永远的保密下来,何况李唐王朝内部,还有一些不希望朝廷发展很好的势力。所以高句丽一旦知道了李唐王朝要大力发展海军,一定会引起他们足够的重视,何况前朝征伐他们的时候,就有过从海上进攻的例子。

    只要李唐王朝不收购他们的海产品,那么以他们内部的消费能力,是没有办法养活足够的海民的。即使他们开拓草原国家或者部落的市场,也完全不够。

    就算他们以举国之力发展海军,又能发展多大规模的海军呢,战斗力能有多高,还是个未知数。在李唐王朝预计的范围内,到希望高句丽拿出一部分的国力,来发展海军。这样他们的陆军建设就会相应的减弱。

    这个必然规律,谁都不能违背的,即使是强大的李唐王朝自己也不行。

    朝廷财政就那么多,军费的总额度也就有个上限,做了这样,那样就得减少,如果高句丽统治者真的昏头,不顾一切的大力发展军事力量,那么李世民等人绝对做梦都要笑醒的。

    不收购高句丽的海产品,不代表李唐王朝不消费这类商品,而是这类商品,都要指望李唐王朝自己的海民来满足供应。以李唐王朝百姓现在对海产品的认可和需求,对海民来说,这个市场是供不应求的。

    这就使得李唐王朝自己的海洋渔业发展,得到充足的市场需求保障。将来海军的后备人才,以及民间海洋运输业的发展,都能有足够的懂得海洋、适应海洋的人员保障。

    草原上的国家和部落,外贸形式和高句丽王国又完全不同,不管是北方还是西北方,草原上最缺少的就是粮食,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